当我置身在古都西安,目之所及是历朝历代的恢弘遗产,但心之神往之地仍是秦岭中段,终南山深处。

《千字文》开篇写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沧海桑田,在板块运动挤压之下,秦岭耸立而出,屹立在关中这块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黄土地上。

绵延不绝的山脉构造了神奇、古老的华夏大地, 恢弘、灿烂的华夏文明从历史长河中沉淀而出。

被誉为“华夏文明之龙脉”的秦岭,自古深受关注,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其地位甚高。

位于秦岭中段的终南山,因是道教发祥圣地之一,而成为诸多封建王朝统治者拜谒祭祀的地方。

今天的我们,不论是在古都中心来往窜梭,还是在秦岭山下的自由交流,华夏文明与“龙脉”息息相关。

楼观台,是问道终南山一定要去的地方,素有“天下第一福地”和“仙都”之称。由秦到明清,这里历代高道辈出。

相传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及北五祖中的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等著名道士均曾于此修道布教。

传说八仙过海中的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等人也曾在此修道。就连唐朝的开国功臣魏征、李绩和著名道士袁天罡、李淳风等也都是出自当时的“楼观道派”,故此楼观台又有“仙都”之称。

楼观台史称“中国道教最早的宫观” ,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古迹为一体的幽幽之地,“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名。”

《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里说:“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也是道教最早的教祖圣迹。

走进楼观台,深入说经台,传说老子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筑台授经,是今天楼观台主要古迹之一。

说经台坐落于山峦原野之间、竹海松涛之上,建在海拔580米的山岗间,面向如画的秦川渭水,宋代苏轼游此吟有名句:“此台一览秦川小。”

今天的说经台现存主要殿堂有四座,即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和灵官殿。配殿有二,即太白殿和四圣殿。

山门两侧各有钟、鼓,对峙相望,西侧不远处有一“上善池”,池内有一石雕龙头终年吐水不断。 周边有古银杏、侧柏、榔榆、榉树、青檀、珊瑚朴、黄连木、皂角等古树。

山门前,有石阶盘道,蜿蜒而至台顶。

进入其中,不由发现,即便是在寒冬,天气也并不明朗,楼观台之山色仍蕴含着深秋之貌,还略有雾气,脑海里不由浮现出“仙风道骨”这四个字来。

山青水秀,林深谷幽。楼观自周代到今天,已有2600多年历史,经历了二十多个朝代,皆有整修、增建。如今的说经台的大多数建筑为当代重建,但旧貌基本未改。

从老子祠进入后,可一直延伸深处,仿佛没有尽头一般。越往深处,气氛越是幽静,如此茂林修竹,深入自然的凝聚力也就愈发明显,万千智慧、万物之善就在其中。

2000多年前,老子就是在这里写下了5000多字的《道德经》,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校,读《道德经》是为了看看老子究竟写了什么;于社会再《道德经》时,不由思考,老子究竟要写什么。《道德经》的第一章,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道”,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之道。

德是基础,道是升华。 “道”生成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道在何处?

离开说经台,朝海拔800米的炼丹峰走去的时候,有人居然建议我去找“活死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