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微风吹过山谷「疯狂小杨哥」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这首激昂的《勘探队员之歌》,对于江西省地质局第十地质大队自然资源调查院副院长魏锦而言,再也熟悉不过了。
魏锦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求学时,就无数次歌唱过这首校歌,而真正在山谷中度过11年青春后,才更深刻体会其中的含义。
工作以来,魏锦坚守在找矿一线岗位,荣获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江西省优秀导师带徒、全局优秀共青团员、全局地质矿产勘查野外工作基本技能培训班优秀学员(第二名)等荣誉。前不久,他再获殊荣,被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省人社厅授予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年均300余天,超长时间驻守找矿一线
1990年出生的魏锦,与大多数“90后”同龄人一样爱好广泛,喜欢唱歌、吉他、诗词,曾获得大学校园歌手大赛八强。但秉承学有所用的他,在2011年本科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江西,加入了原江西省地矿局九一二大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地质队员。
由此,与曾经的诗情画意作别,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2011年8月,魏锦被派往景德镇浮梁县的大山中,加入朱溪外围铜多金属矿调查评价项目。朱溪项目是江西省地勘基金中心为实现找矿重大突破而设的重点项目,一举一动备受外界关注。初出茅庐就能来到如此重大项目,魏锦感到万分幸运。
当时项目已实施一年,所获平平,受到不少质疑。但是原九一二大队的地质专家始终宏观思考、冷静研判,经过大量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后,坚持认为找矿思路没有问题。专家们笃定的信念、务实的态度、渊博的学识,给当时的魏锦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一定要全力为掌舵定向的大队地质专家当好“水手”,为项目出一份力,这是魏锦最朴素的想法。
魏锦等4位青年地质队员在大队专家们带领下,不畏酷暑、无惧风雨,认真做好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图件整理工作,确保第一手地质资料的准确性。山村停电了,就点起蜡烛。桌子不够用,就用破门板代替。由于白钨矿具有荧光性,最直观的识别方法就是在夜晚使用紫外灯照射。因此,每当钻探即将到达预想深度时,他们需要连夜守在钻机旁,实时观察每一段岩芯矿化情况。而夜晚闷热、蚊虫叮咬、洗澡不便等这些生活上的困难,在魏锦等年轻人面前亦是轻松寻常的小事。
2011年11月,项目实施的一口地质钻孔终于大获成功,分析结果显示,孔中存在厚度巨大、品位较富并伴有铜、锌等多种矿化的白钨矿体。这一消息引爆了省内外找矿圈子,也充分验证了朱溪团队找矿方案的正确性。朱溪找矿项目从此声誉日隆,也让魏锦第一次尝到了坚持下去所带来的巨大喜悦。
“只有到一线去,才能体会到地质的真谛。”朱溪找矿突破的经历,让魏锦深深感受到了地质的魅力。
2011年8月至2016年8月,他平均每年在野外工作时间超过了300天,真正将青春献给了地质事业。
查明286万吨,所在项目刷新纪录
2012年,随着找矿获得突破,中央与江西省地勘基金决定两级联动,共同为朱溪项目注入雄厚资金。一时间,朱溪矿区沸腾了,地质、钻探、物化遥感等各色制服布满山间,院士、教授、专家等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到此研究。
随后几年间,魏锦始终像一块永不“饱和”的海绵,尽情地吸收着各种研究理论,同时开展野外线索的搜集与整理,勤观察,勤研究,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水平。
在各方协作下,魏锦参与的朱溪团队终于揭开地底宝藏的面纱。2016年1月,原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宣布朱溪钨铜矿普查成果,查明333 334类三氧化钨资源量286万吨,刷新世界纪录,增强了我国钨矿的世界话语权。该成果先后荣膺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原江西省地矿局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朱溪项目部还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荣誉。
项目取得成功的同时,魏锦也迅速成长。项目谋划、设计、施工、综合研究及质量检查的过程中,哪里出问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2011年至2018年,他先后主持了2个中国地调局项目、1个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项目,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5个地质找矿勘查项目,并提交新矿化点 7 处、矿点 4 处、找矿靶区6处,总结了塔前—大游山地区成矿规律,建立了朱溪式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和区域找矿模型,拓展了区域找矿思路,为朱溪外围找矿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推动了区内的勘查找矿工作和科研工作。
在繁重的工作期间,魏锦考入南京大学,顺利攻读下硕士学位。2020年,他又以优异业绩,提前破格获评地矿高级工程师。
连续17次进山,主动包揽急难险重任务
青年一代是闯关夺隘、攻城拔寨的先锋力量,是心系国家命运、敢于担当作为的一代。魏锦作为青年地质工作者,有无限冲劲,多年的磨砺更让他敢于担当,始终将最难啃的“硬骨头”留给自己。
2020年,魏锦担任“江西省冷水坑矿集区深部找矿预测”项目负责人。综合任务进度和天气状况,他认为必须尽快完成野外调查的工作量。想到项目组都是更年轻的同事,甚至是大学实习生,他偷偷动了“私心”,给自己安排了密集的17条野外地质路线。穿越一次地质路线,地质队员需要翻越丛林、高山、溪流,并采集背负岩石标本,往往需要一整天才能往返。17条路线则至少是17天的工作量。得知他高负荷连轴转,同事们纷纷为他捏一把汗,劝说他多休息一天。魏锦却说,自己是农家出来的孩子,习惯了一鼓作气,不能休息。其实他只是为了替同事们多争取一次休息的机会。那些天,他的身上被烈日暴晒得蜕皮,被灌木划得伤痕累累,却没有喊过一句累。最终,他在20天内跑完了17条路线。
魏锦的心里总是考虑着单位、想着同事,很难兼顾家庭。
那山谷的风,那展动的红旗,那未被发现的瑰宝,召唤着魏锦与其他地质队员一起,在找矿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徐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