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小说改编的国漫「仙武奇缘能赚钱吗」
“国漫崛起”是个伪命题?
国漫没有成熟盈利模式不赚钱?
国漫质量低,制作差,赶超日美是玩笑话?
近年来,随着国漫群体受众人数越来越多,国漫及其二次元文化也开始从小众走向主流。2016年,洛天依在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上与杨钰莹合作,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大事件,自此,突破次元壁成为一件常态。
二次元不仅成为二次元用户的香饽饽,也成为了资本家的香饽饽。
根据艾瑞数据发布的《2020年中国动漫产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4-2017年,伴随着在线动漫平台的兴起和二次元文化在年轻代际群体中的传播,中国的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快速增长 。进入2018年之后,得益于国内外优质动漫作品的涌现,二次元用户规模进入到平稳增长期,游玩在2020年突破4亿大关,将占国民总数的25%左右。
在《2020微博动漫白皮书》里则提高了二次元用户的购买能力。
数据显示二次元用户中,25岁以下占6成,1-2线城市占比超过38.8%,且动漫内容消费成为用户社交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44%的用户愿意通过“购买作品的相关产品”向作品表达支持,58%的用户在过去一年中购买过正版动漫周边,用户消费意愿高,下沉市场明显,市场潜力高,红利涌现。
由此可见,4亿的用户体量其实蕴含的红利极大,这块肥肉可是人人都想吃一口的。
于是,资本进入,各种跨次元壁的事件出现,动漫也渐渐地从二次元用户的内容消费变成了各行各业“跨界营销”的“嫁衣”,变成了商业变现的一大利器。
所以,动漫不赚钱,只是动漫行业的工作者不赚钱,动漫行业所带来的衍生行业和商机却是个摇钱树。
这也是为什么,国漫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网红体”,除了本身的优质外,还有资本包装,跨界营销的品牌形象塑造。
观众看得是“国漫崛起热”,资本看到的却是白花花的银子。
网红IP一条线,盈利模式不停断早期国漫的商业模式,主要是ACGN之间的ip利用,然后再过渡到真人影视剧的改编等等,类似于日漫的一个商业运作模式,然后延展出很多的衍生职业和工作。
基于这套完善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腾讯一直致力于打造自己的次元文化产业链条。收购阅文集团,为上游文字内容做孵化;
腾讯漫画则孵化原创漫画内容,然后是腾讯视频、企鹅影视为IP创造动漫、真人影视剧提供技术、资金和播出平台;
再者,腾讯游戏也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游戏巨头,在改编游戏这块也有着先天优势。还有其他的一些周边售卖平台、社区等等。
一句话,腾讯的文娱产业链,完全就可以当做是动漫的商业运作模式。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腾讯、阿里巴巴都在做自己的文娱内容,无非是在打造各自的文娱王国。虽然在这条线上,国人是越挫越勇,越勇越挫,一直处于火了然后毁了的死循环当中,但是在盈利方面却也不是一无是处。只要控制成本,盈利没问题。
早前坊间传闻,小说和漫画类别下的大公司和大企业,他们很多都有自己的一套孵化体系,便宜实惠,而且产出高,速度快,也就是俗称的“快餐文化”。
他们往往会利用散户进行大纲的编写和思路的创造,然后再找另外一批人完成后期的润色和剧情编写、人设搭建。
完成之后再找些漫画爱好者画个大概,再找另外一批人画细节等。各个环节都是不同的人操作,而且都是专业于此项工作的人,价格便宜,出货又快,然后一层层下去,一条龙服务就全结束了。
成本这么低?质量有保障吗?其实这种情况下造就的结果是形成了国漫的商业运作模式,而且前期成本极低,只有在进行动画创作和游戏输出的时候是耗费资金的。再往后是IP的授权,这个是盈利的模式。就《全职高手》和《魔道祖师》而言,单一IP就蕴含了极大的商业价值。
再加上国民对二次元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各大行业的品牌纷纷加入二次元行列 。
民宿、地产借二次元角色打造动漫文化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明星借动漫形象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黄子韬、鹿晗和迪丽热巴都在微博尝试过,效果不错;江小白把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受众特点融合打造专属于自己的动漫作品;便利蜂等商超联动大热国漫《雾山五行》和《大理寺日志》,不为别的,就为营销,抓取年轻受众打卡消费。
这和明星代言产品的线下快闪店是一个道理,必然会引发粉丝的一个打卡和到店消费。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的天猫活动,都结合了动漫角色和形象来进行宣传,突破次元壁,来吸引年轻受众买买买。
此外还有下游专门做盲盒和潮玩的企业公司,也是动漫IP的受益者。所以,不要再说动漫行业不挣钱,背后的蛋糕和盈利点是那些只看动漫作品的观众无法想象的到的
武戏精彩的大荧幕作品,最吃香国漫里的武戏,特指的是武打场面酷炫,打斗精彩,让人看完只觉得爽,一气呵成。
现在的国漫作品已经有了可以拿的出手的打戏精彩的作品:《刺客伍六七》、 #雾山五行# 《哪吒 》#大理寺日志# 《西行纪》 、《一人之下》 的第三季等等。
还有一直名列前茅的玄机科技的系列作品,《天宝伏妖录》 《秦时明月》、《天行九歌》、#斗罗大陆# ,每一帧的进步都代表着国漫的进步,也是观众说#国漫崛起# 的重要依据之一。
早期的大系列的《大圣归来》、《大护法》、《大鱼海棠》、《白蛇缘起》让国漫开始走进了普通人的视野,《哪吒》则是直接突破次元壁,让国漫的良好形象持续存在,深化了国漫的进步和制作的优良。
所以,关于国漫崛起,大家更多的体会是来自于#动画电影# 。
漫漫曾经看过一个动画人的推送,里面提到了国漫的未来发展。他说,国漫对标迪士尼的套路来发展,走大荧幕的合家欢形式,从而实现国漫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其实,这个设定是成立的。早期的低成本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的系列电影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让各自的IP深入人心,而且来钱特别快,分完帐就是自己的。动画靠后期,电影在中期就能实现快速盈利,对于资本来讲,也是最佳选择。
所以,这就要求动画电影是精彩的,适合大荧幕的,不会让观众觉得你一个动画作品,光看弱弱的剧情,没点视觉冲击,都对不起花出去的电影票。武戏就一定要精彩。
因为除了孩子和父母,中间的那个群体也是消费主力,至关重要。这其实跟大家普遍愿意去看美国大片是一样的道理。这是国内市场行情决定的。所以跟迪士尼的全家欢剧情来说,国漫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文不行就规避,武戏行就加强。大家不妨看看每个作品的票房,一定是武戏最赚钱。然后看看评分,一定是文戏最拉胯。
设定美好,创意不够也会审美疲劳武戏厉害,那是技术的进步,也是动画人的进步,更是国漫的进步,它是个优势。但是一个动漫作品是需要灵魂的,没有灵魂只是打打杀杀,走技术流是不会长久的。
最近看国漫,有很多精彩作品涌现,但是依然觉得提不起来兴趣,总有种看来看去都是靠套路的感觉。剧情套路,人设套路,配音套路,就连角色的建模也套路。
这就不免有些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不是说画面会看腻,而是剧情其他方面的疲劳。
《雾山五行》刚出来的时候,其实人物形象是不喜欢的,但是架不住画风的美,然后一圈安利。可除了夸画风,再也没有别的。
《大理寺日志》也是,起初磕建筑美学,镜头设计,越看到后面越觉得节奏有问题,总觉得剧情不流畅。这当然也和原著本身题材风格有关。但是作为动画作品来说,越到后面越觉得失望,可能本身心理预期过高,导致心里落差越来越大。所以,从评分来看,也能看出端倪来,的确有些“高开低走”。
还有新出的《元龙》、《一念永恒》、《凡人修仙传》、《有药》也只是开始有些新鲜感,看了几集之后热度就消了,永远看不完全集。这不仅是国漫的问题,国内电视剧也都是这种问题。看似有些题材新颖,其实骨子里还是老一套,结束了开头的新鲜感,就再也没有新意的东西可以维系观众。
说实话,最近两个月已经很少出现过能让我从头追到尾的作品了。这也是为什么大荧幕作品越来越多的第二个原因——剧情高度凝聚好把控。一个半小时可以讲完的故事肯定是紧凑的,自然比拆分一季两季甚至更多要更加抓人眼球,看得过瘾。
更别提,本身TV动画就很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