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儿(富书专栏作者)

许多社交中的朋友

最终都选择相见不如怀念

说真的,他给我发信息说过几天来时,我有一分钟时间是没有任何情感澜的。

一个曾经因为爱好骑行,颇有点志同道合的朋友,之前常在一起活动、聚会,聊得也投缘,所以也算得上挺好的朋友。

后来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我去了离他几十公里的小县城。

从此,一年到尾也见不到一次面,平时也不会主动联系,我甚至快忘了曾经有过的那些快乐时光。

待到回忆慢慢在脑子里复苏时,想起旧时的亲密和欢乐,既也开始期待几天后的见面。

但是因为他是带队过来参加活动的,从早到晚都在忙碌中,无法空出时间坐下来叙旧,所以我终就还是没去和他见面。

他给我发了两张现场活动照片,有几个也是当年一起骑行的友人,自从调离之后也都不再联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友情走着走着就淡了,在人生的每一个分岔路口都会与一些人失散。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拉距,曾经再无话不谈的好友,渐行渐远后也都变成了无话可谈。

之所以没有很主动找他见面的原因是长时间的疏离,心里难免有种隔阂,或许不再有共同话题,又或许一个不留意触碰到了对方的忌讳。

或许,他也是以忙为借口来逃避果真见面后必定会出现的尴尬。

你不找我,我也不会主动找你,即便迫不得已重新联系也都变得小心翼翼,客客气气。

许多很长时间没见的朋友,心中即便仍是想念,但很多人都会选择相见不如怀念。

这就是成年人世界的矛盾,也是当代社交流行的一种病。

当代社交的最大特点

来去随缘

微博上有个热词是“蹦迪式社交”。

形容可以快速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处于速食化的交友状态,好像跟谁都可以迅速亲密,同时也可以瞬间疏远。

现代人社交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来去随缘”,你来我无限欢迎,走我也不远送。

这或许便是现代人的佛性吧,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在某个关系上去做过多迁就,为了生存我们已然屈就太多自己。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漫画:

有两只蛋在没孵化前,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它们互相陪伴,无话不谈,一起憧憬未来。

但三个月后,令人意外的是,它们分别孵化成小鸟和鳄鱼。虽然感情基础还在,但却相处得越来越吃力。

鳄鱼喜欢吃肉,小鸟喜欢吃虫;鳄鱼生活在水里,可小鸟却天生不善水性。时间长了,两人越来越没有共同话题,开始渐行渐远。

麦兜说:“并不是所有事都能像荷包蛋一样,拌着拌着,就又都聚到了一起。”

和谁在一起舒服就和谁在一起,一段需要很努力维持的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新周刊》这样评论:“当代热衷“生病”的年轻人,10个人里面8个患上了社交恐惧症,还有2个正在变成社恐的路上。”

浮躁的生活方式、无孔不入的网上社交软件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每个人的心灵荒岛都越来越大。

当代人的社交模式是被动式,是对对方的礼貌回应,是努力挣扎着不让自己与社会脱节的姿式。不想被嫌弃,不愿意卑微,有着很强的抵御和自我保护意识。

真正的成功人士

都喜欢减少社交选择独处

蒋方舟在一档娱乐节目中,提起自己曾经逃离国外的日子。

出国前,她一度困惑迷失找不到自我,在不断和朋友的来往社交中,她感觉不到任何快乐,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直到远离朋友,独自居住,无人打扰时,她才渐渐明白了自己的需求,聆听到内心真实的想法,做回了本真的自己。

再次回到国内,参加娱乐节目录制,她从一个不善于表达和人沟通,终于做回了侃侃而谈,敢于表现的自己。

不少人认为,真正成功的人都是社交能手,忙于社交也沉浸其中,而事实上真正的成功人士都喜欢在不必要应酬的时候独处。

频繁的社交不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会令人变得浮躁,没有办法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当社交成为一种谋生手段,联系不是带着利益就是目的,毫无真情可言。

龙应台说:“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行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时期有。”

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越走越孤独,没有谁会永远陪着谁的。

成年人的社交不是孩童时期的玩家家单纯而美好,社交圈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各自揣着目的从各界因利益或某个共同的目标走在一起。

因此,社交圈里难以遇到单纯的友谊,因利而聚,因利而散便是常态。

保持内心的充盈,远比表面上称兄道弟、喧喧嚷嚷的社交来得真实,心安处是吾乡,能让你淡然间偶尔挂在心头的人也只是寥寥。

当代社交默契

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

有人做了一个关于“零压力社交”的调查,收到了近500份社交焦虑的典型样本。

许多人十分害怕冒犯别人,也不愿意别人冒然闯入自己的心里舒适区。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代人的社交其实都已在心里达成一定的默契,有事找你证明你有交往的价值,没事找你说明彼此还有情意在。

社交的默契是从你的主动程度来度量彼此交往可以达到的深浅度。

有些人,在饭桌上,在KTV房看似很亲密,无话不聊,分开后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再交织,谁也不会想过主动发个信息。

社交圈里有很多一次性的友谊,从彼此的意愿来讲,相忘于江湖,很多时候恰恰是一处得体的礼仪。

曾有人对当代社交作过一个总结,我感觉很实用:

1.社交的前提,是让自己舒服,同时不让别人太尴尬;

2.微信上,问完“在吗?”,赶紧说事,不然会让别人难以回复;

3.如果对方没有爽快的答应你,其实就是拒绝,不要在继续追问;

4.微信上,能打字,就不要发语音,特别是不要那种连续几条的60秒语音;

5.接受“任何关系都是有有限期的”这件事情,不勉强自己,也不为难别人。

来去随缘,懒且随意是现在很多人的社交状态。

所以如果你不习惯公司的团建聚餐,发现跟许久没联系的朋友已经无话可说,并不是社交恐惧,也不是不合群,我们只是更倾向于让自己舒服的社交方式。

当代人的社交默契是,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保持彼此内心的舒适度,不亲不疏,不紧不慢,恰恰是当代人最好的社交礼仪。

作者简介:雪儿,富书专栏作者,向往远方的诗意也沉溺眼前的苟且,喜欢写有温度的文字,愿在温情的岁月里,你我共勉,和3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新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知乎@富书,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