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闪光少女]

在人群里燃起了一片少女心

“惊喜”和“好看”

是大部分观众在映后的基本感受

二次元文化也感受到了来自电影的善意

其实本片的主题并非在讲二次元文化本身

更不是这部电影让观众认识了二次元文化

但[闪光少女]的意义在于

它用恰当而新颖的形式

让二次元文化和二次元族群

真正站在了华语青春片的舞台中央

二次元文化在国内早已拥有庞大受众,它从最早的亚文化、小圈子内的文化发展成了一种近乎于主流娱乐文化般的存在。

十年之前的AB站仅仅是一部分人交流同好的小论坛,而如今,AB站早已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二次元文化阵地之一。

其概念也从早期的动画(Animate)、漫画(Comic)和游戏(Game)的统称(ACG)发展成了集弹幕、音乐、表情包、鬼畜、轻小说于一体的全方位文化体系,并催生了众多宅腐萌群体。

▲二次元文化已不知不觉间包围了你我的生活,从音乐、电视、电影,再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如今都已沾染了二次元的色彩

二次元文化已在三次元世界大行其道,但纵然如此,在华语电影或者华语青春片中,它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仅仅在发挥着边角料和调味剂的作用。

创作者使用二次元的思路也依然停留在漫画分镜、漫画滤镜等纯粹的视觉符号层面上,少有新颖的表达方式。

▲虽然我们在[滚蛋吧!肿瘤君]、[青禾男高]等片中也能看到二次元的影子,但更多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不适感、割裂感

长久以来,华语片一直未能找到呈现二次元文化、与二次元族群实现对话的创作语境。

因为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呈现二次元,也不是所有拥有漫画元素的电影都可以视为二次元电影,说到底,形式永远是服务于内容和主题的。

▲并非所有动画电影都属于纯粹的二次元电影,如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包括[在世界的角落]这类作品,它们的本质不是二次元

它的主题甚至与常规的剧情片无异,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只不过它的形式是动画,而非真人拍摄。

但[黑子的篮球落]剧场版、[玉子爱情故事]、[声之形]、[EVA]系列等就属于典型的二次元电影,因为这类作品从形式到内容(如台词、人设、概念设定)都是二次元式的表达。

华语片一直未能弄明白,动画电影、二次元电影之间的关系,在真人结合动画的领域也少有作品真正去做探讨,所以导致目前的所谓二次元电影都是真正二次元族群不屑去看的。

▲二次元的受众是谁?二次元的直接受众是以往常说的“御宅族”

狭义上的御宅族主要是指ACG的死忠,但广义上的御宅族则是指极度痴迷于自己喜好的人,比如手办党、兵模玩家、喵星人、高达收藏者甚至当下的《王者荣耀》玩家。

因为对某个领域的极度热爱和专注,他们往往足不出户,整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闪光少女]中有受众的概念,比如502宿舍的三位二次元少女就拥有御宅族的属性

她们也是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但电影的主题并非真正探讨二次元,所以片中对她们的刻画是较为浅显的视觉符号式。

比如通过二次元的妆容和服饰以及说话的语气、腔调去塑造他们二次元的身份标签,男主对二次元的形容也停留在ACG的基本概念阶段,对三位少女的喜好的描绘也较为简单粗暴,就是ACG通吃。

▲在这基础上,她们还是民乐高手和历史小能手,几乎是样样全能

所以这种人设只能是创作者在综合考虑下的一种选择,让她们集多种作用于一身,去完成主题的一个任务。

手办、COSPLAY、古风音乐、萌系、少女漫画、漫展、粉丝应援舞、日系风女团、洛天依、黑执事、“丧”、街机游戏等二次元文化符号在[闪光少女]中不胜枚举。

▲包括2.5次元乐队的设定有日本“和乐器乐队”的影子,该乐队的特色是二次元造型 和风音乐 摇滚

但这些符号并非大量堆砌,而是自然的融入到了三次元的故事和语境中,最难得的是,主创对于二次元文化本身是热爱的,而非猎奇性式、科普式的表达,这种表达更像是一种平等的对话。

▲突破次元壁是近些年二次元文化的趋势,日本大量的真人漫改电影在加速推动这一趋势

因为与真人电影、三次元文化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够获得二次元群体的喜爱,也能成为拉拢三次元观众的最佳机会。

[闪光少女]最优秀的一点就在于此,也许它无法满足所有二次元族群,但却真正突破次元壁,在两个群体中间找到了某种平衡。

▲通俗的名字和略显中二的海报差点让一部分观众错过[闪光少女]这部电影

但比起很多物料精致但成片糟糕的华语片,[闪光少女]成了近期院线中的一股清流。

它没有华而不实的外在,却有着让人怦然心动并倍感惊喜的内在。

[闪光少女]拍出了青春片应有的放肆和天真烂漫,它视角新颖,以二次元文化和民乐为切入点,它将友情和爱情适量点缀在个性与传统构建起的冲突之中,但说的则是推广传统文化和表达自我的事儿。

相较于[百鸟朝凤]等片,[闪光少女]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

▲就华语电影与二次元文化的关系上,[闪光少女]可以说是开辟了一个新的节点

两者的融合不是生搬硬凑,而是有机融合。

这既是创作者本身的兴趣使然,也是时代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这也是真正年轻人的视角和语境,而不是很多青春片自以为是的“青春”。